
12月11日,在睢县白楼乡金东村农田里,400亩辣根已成熟,几台大型机械正在对这里的辣根进行采挖,附近村庄的村民在后面忙着翻拣、打包、装车,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在家里闲着也没事,现在天气不是太冷,在这儿捡辣根,中午还管吃顿饭,一天几十块钱,也不累,还是现金结算。”白楼乡金东村村民马秀花高兴地说。
近年来,白楼乡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紧扣产业发展的纽带,因地制宜调优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发挥种植大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开发、耕种收一体化的高效种植模式,推动全乡种植业规模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致富增收跑出“加速度”。
在分拣现场,工人把长短不一、粗细不均匀的辣根分拣好均匀堆放在一起。“光分拣工作,日用工量100多人,最高时有200多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我种植辣根喜获丰收。从3月底播种,到10月底收获,周期也不算太长。因为辣根种植不能重茬,辣根采挖之后,不耽误种小麦,所以说既生产了粮食,又生产了辣根,产业不错。”辣根种植负责人说,今年种植的辣根,每亩地产量3000多斤,每亩投资4000元,市场价格每斤3元左右,每亩净利润5000元左右。收割后的辣根经过简单分拣,销售也不愁,收购商主动联系上门来拉,统一装车销售到青岛、大连等地。
据了解,辣根,原产欧洲,又名西洋山葵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为深根性蔬菜,其肥大肉质根含有特殊辣味,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可以做调味品或食用辣根。种植周期约7个月,管理不麻烦,省人工,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其成熟后的根茎经过加工,可以做成芥末油、调味品等。
辣根种植产业在白楼乡算是新兴的农业种植产业,种植尚未普及,今年辣根行情不错,收购商都是主动上门联系,上门收购。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年白楼乡发展种植辣根1000多亩。种植辣根已成为该乡特色种植产业,也是该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实践。
日前,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孙聚寨乡常庄村药材种植基地,一阵阵药香扑鼻而来,机械来回穿梭,丹参被连根拔起,工人们在地里忙着捡拾、挑选、搬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每天都在这儿捡药材,轻轻松松七八十块钱,也不耽误照顾家。”常庄村村民刘金英分拣着药材乐呵呵地说。
在常庄村中药材烘干车间外,已经采挖回来的一堆堆丹参铺满晾晒场,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分拣和整理,搬运进烘干房。
“每亩烘干后的丹参产量是400公斤,干货的销售价格是每公斤30元,现在能卖到12000到13000元左右,除去成本4000元,纯利润8000元。我们这个药材烘干之后不愁销路,有亳州的老板亲自过来过秤,现金支付,直接拉走。”常庄村种植户王光明说。
农民王光明是常庄村中药材种植大户,2012年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药材400亩,有丹参、玄参、菊花、紫菀等5个品种,其中,种植丹参150亩,用工高峰期达到200人,并带动周边村100多户发展药材种植。2022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25个烤房,不但方便了群众烘干,而且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据了解,孙聚寨乡因独特的气候、地质条件以及土壤中蕴含丰富的微量元素,此地出产的紫菀、丹参、白术、地黄、柴胡等药材品质好,疗效佳。
“我们常庄村土质松软、排水畅,种植药材不烂根,品质好,目前种植中药材有丹参、地黄、白术等1300余亩。下一步,我们再扩大规模,扩大面积,争取打造孙聚寨乡药材之乡。”常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亚辉说。
孙聚寨乡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探索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采取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集体资产入股等形式,逐步形成了集育苗、种植、采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
近年来,睢县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立足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项目支持和辖区内资源优势,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并不断加大对中药材种植的扶持力度,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