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舫,男,汉族,出生于1948年8月,祖籍睢县河堤乡丁庄寨村,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7年,李永舫以高考总分河南省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抗菌素专业录取。1982年,李永舫获华东化工学院化学系硕士学位。1986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跟随钱人元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1988年留化学所工作,1993年晋升研究员。曾于1988年至1991年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1997年至1998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进行访问研究。自1986年以来,李永舫一直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研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以及电极界面修饰层材料、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研究成果,对我国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在吡咯电化学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导电聚吡咯的两种氧化掺杂结构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在有机/无机杂化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现已发表研究论文400 多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70多次。发表论文已被SCI他人引用11500余次,h-因子58。1998年获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