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

文化探索:“景亳”之地在睢州

时间:2016-11-15 09:15:38  来源:睢县网  作者:徐永峰 徐泽源

 960146_1394985036Tm73.jpg

摘要

中国先商之“亳”的地望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因为,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转折点;是“商”文化的开端。

据史料记载:成汤在开国早期曾有“三亳”。目前“南亳”与“西亳”已基本上有了结论。而“景亳”(北亳)则是考古界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

睢州,地处中原;属历史上兵家常争之地。因为,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所以,中原即是中华民族的“根”。更何况历史上的睢州曾居于中原腹地之位。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已将寻“亳”的目光聚集到了睢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关键词

睢水、睢州、帝喾、帝丘、承匡城、王亥、大邑商、商汤、景亳、大夏、葛伯国、昆吾、周龙岗、鹿台岗、牛牧岗。

 

   

“亳”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刻辞。但先秦时期的文献却不见有“亳”的地望的记载。从西汉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关于“亳”的百家争鸣。但是,他们大多数都共认“亳”是商早期的都邑。况且,商族之“亳”不止一处。并且,应该有先后早晚之分。因为,上古时期的“商”族是由小变大的,他不可能一直处于早期的一个狭小的“亳”地。在他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开辟更多的根据地。由于古代“人走命随”的缘故,这些新的根据地便也被后人称之为“亳”地。因此,在《尚书、立政》中有载:“夷微卢丞、三亳阪甲”。最早提出了“三亳”之名。孔颖达疏云:“皇甫谧认为:“三亳、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诗、商颂、玄鸟》孔颖达疏云:“然则殷有三亳、二在梁国,一在河洛之间。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是商、汤所受命也;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者也。”但是,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上述文献持怀疑态度,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南亳”。所谓“南亳”云云,纯属于子虚乌有。邹衡先生在《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中云:“南亳说与北亳说一样,文献根据既不可靠,考古根据又完全落空。因此,要成立其说实在太困难了。”《夏商史稿》谓:“南亳说和北亳说,找不出它赖以存在的依据,这个说法就难以成立了。”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文献上可以征信的史实确实贫乏,又加之商族常徙,曾有“前八后五”之说(即其建国前曾徙八次,立国后又迁五都)。关于八徙,皇甫谧就说过:“史失其传,故不得详。”所以,关于商族的来源问题,我们也只能根据有限的历史传说和近年来的田野考古收获综合分析研究。

一、“从先王居”应是寻找商先公活动范围的重要依据。

 《史记、殷本记》11中曾说:“商汤  始居亳,从先王居。”据此,毫无疑问,真正的先商文化,我们就应该到商先公活动过的地域内去寻找。张光直12先生从甲骨文研究开始,将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利用多方面的相关技术,从“商丘”这一古老的地名沿革中,得出结论。先商文化的源头在商丘。早商文化,早商文明起源地也在商丘13

《诗经、商颂》14曾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在《史记》15中就有这样的传说记载:“黄帝的曾孙(四世孙)帝喾,初居高辛”(今睢县西北3.6公里处,有“辛屯”)。后来,“帝喾高辛氏……代高阳氏为天子都亳。”(高阳,即今睢县西邻杞县境内的“高阳”。又称“阳城”。)据传说:“帝喾有四个妻子;其中,一位是当时燧人氏的女儿,名字叫简狄。有一次,简狄等三位女子在睢水河边洗浴(笔者认为:古睢水的上游即是鸿沟,故将其洗浴之地定在睢水流域,完全符合中华民族‘根在中原’的史实)突然,有一对玄鸟飞到她的上空,然后,下了一个蛋。由于简狄曾听父亲讲:‘玄鸟,是炎黄部落时代信奉的神鸟,谁能吃了玄鸟蛋,就能生下有作为的儿子。’于是,简狄就抢着将鸟蛋吞吃了下去。结果,简狄真的生下了两个白胖儿子。一个叫阏伯。一个叫实沈。”因此,《左转》16也有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古时:长子曰伯,最少儿子曰季。)

但是,帝喾万万也没有想到,他的两个儿子长大后竟然像仇人一样,只要一见面就会厮打在一起。帝喾为此很伤心,只好想办法将他们分开。于是,他就命实沈迁到大夏(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即今睢县与杞县接壤处以西的地域)。居于犷林,负责观察参星。再命令阏伯迁于商丘主辰(指东方)……”从上述的传说中,我们就不难判断,当时,帝喾高辛氏所居的“亳”都,当在今开封市与商丘市之间。再据《商丘县志》17载:“阏伯、高辛氏之后、封商丘,为火正,主辰之祀。商丘有侯封,自此始。”这就说明今日之商丘并非上古时期的帝喾初兴之地。商丘在当时只能称为“商地”,而并不是“商都”。

再据《史记》18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所以,上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契”即是“商”的祖先。

但是,我们从上述说法中也不难看出:两种说法虽然都与简狄有关,但是,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显然不同。一是:说简狄吞吃玄鸟蛋生出了实沈与阏伯。二是,生出了“商”的祖先“契”。为此,笔者又联想起了《帝王世纪》19所言:“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契;次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又据《大戴礼、五帝德》20说:“帝喾能够‘春夏乘龙、秋冬乘马’,能召来风鸟天翟跳舞。他把两个整天互相打架的儿子派去掌管‘商’星和‘参’星”。后来,又将他们俩变成了两颗小星;让他们各自东出西没,永不见面。他的妃子都能吞食太阳,每吞一个太阳就会生下一个儿子。妃子姜嫄生弃[即后稷]成为周族的祖先;妃子简生契,成为商族的祖先;妃子庆都生尧,妃子常仪生挚。但是,其中并没有对实沈和阏伯的记载。因此,也曾有人认为:实沈与阏伯实属当时帝喾高辛氏用来界定其统治范围,区分东西边界的两个标致“星座”。这也说明、帝喾当时已经能够操纵星辰,观察时间和区分节气,并且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上古时期“天子居中”和“从先王居”的礼制判断:当时,帝喾高辛氏所居的亳都,就在今日的睢州境内。因为,古睢州不但介于粱(开封)、宋(商丘)之间,而且也曾是上古“三皇五帝”的初兴之地。

二、睢州即是上古“大邑商”所在地

古睢州一带即是上古帝王的初兴地,也是他们最早在这里建都封邑之地。故可称为“大邑”。后来,由于帝喾之子“契”被封于与天上商星对称之地;所以从此之后,这里便被称为“商”或“大邑商”。也可以说:“大邑商”是后来商汤建国后,对其先王、包括“三皇五帝”经过数千年发展起来的原有王都和上述王室宗庙与王陵所在的宗都活动中心。

在甲骨文“卜辞”《合集》2170583653013654636548内,都提到了“大邑商”。其内容大致为:在出征前是否卜问或告知于“大邑商”。可见,当时的“大邑商”应是后来的商王室重要的宗庙所在地。所以,每逢战事战王必须首先亲自占卜以告知“大邑商”。

 目前,在睢县西南12.5公里的地方,仍保存有一处“承匡城”古城址。并且,已被王大有先生22认定为是上古人文始祖女娲的诞生地。但是,笔者在刘兴隆23编著的《新编甲骨文字典》24中,了解到对“匡”字的注解。“匡”从“匚”,从“羊”。古“筐”字;本义是:盛食物器具。卜辞“匡”阳部。恒、蒸部。古音:阳、蒸二部音近。故“匡”通“恒”。卜辞义:“匡”用作“商公王亥”。癸酉卜:“王匡,隹入于商”(库273)。由此,说明当时的“匡王”是以“隹”鸟为族徽图腾的。

另外,对“匚”的注解为:根据“屯2265”“屯182”“英2398”分析:“匚”象侧面神龛形,供放神王牌位。读作“报”。作为祭名、即报塞之祭,报答神灵之佑助也。在《说文》25中:“匚”被解释为:“受物之器、象形、读若方。王国维26:“”“”“”。《史记》27谓之报乙、报丙、报丁”谊当。《鲁语》28:“商人报焉”之报。卜辞:祭名。报答神灵佑助之祭(注:‘匡’:象某位先王在“匚”中)。

关于对承匡之“承”的解释为:“像一个人半跪着,用双手捧着一个鼎。故与丞鼎之“承”同。”

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就不难看出,今睢县古承匡之地,不但是上古人文始祖女娲的诞生地,也是后来商先公王亥等先王的宗庙所在地。况且,今睢县境内仍有一处“恒山”地名。由于,当时“恒”通“匡”。所以,今睢县涧岗乡境内的“恒山”极有可能是商先公王亥的灵寝。由此,证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才是真正上古时期“大邑商”所在地。

三、商汤早期所居的“景亳”在睢州

大家知道,商朝是在灭掉夏朝以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探讨商文化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成汤居毫的地望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确定了成汤建国之前所在的地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先商文化或者早商文化。

从以往考古材料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先商文化是指与夏文化晚期同时、并且关系密切而势力又最大的一种文化。而早商则说明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已建立了自己的临时政权;并且、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其统治范围也得到了逐步扩展。也就是说:早商文化是从先商文化直接发展起来的。

那么、商汤所居的早期之“亳”地又在哪里呢?以往、笔者也曾不断翻阅相关史籍资料。但是、其中多是对“南亳”或“西亳”的讨论;关于北亳(景亳)的讨论却不多见。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收集到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信息。例如:在《书·商书序》29中;有“汤始居亳,从先王居”的记载。这就说明了商汤早期所居的“亳”,应该就在商先公王亥及其以上先公所居过得古睢州范围内。再据《水经注》30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由此、更进一步说明了古睢州之域便是先商“景亳”之地”。因为、在明·嘉靖《睢州志·地理·陵墓》31中有载:“在州东北二十里、有帝丘。传为帝喾之墓”。另外、上古大禹所居的豫州,并不像西周以后所言的豫州那样宽泛。当时的“河洛”也并非所指现在的河洛。因为、现代“黄河”之名的出现、大致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在于阗(现新疆和田),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源的说法而来。这说明汉代之前的“河”,并非专指“黄河”。现代“洛河”之名的出现、大致也在西周周公卜洛、建东都洛邑之后。西周之前那里既无洛邑、也无洛河”。笔者认为:当时“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之“河洛”;当是上古伏羲氏所创的“河洛文化”。其河洛之“河”是指太极文化中的银河“天汉”。“天汉”的实质,是天帝居住的天宫、天国之水、也称“天水”。所以,天宫有江、河、淮、汉“四渎”星座。之后、伏羲又在豫州的中心部位找到了与天宫“四渎”相对应的地域。并将其内的几条重要河流分别命名为“江、河、淮、济”。其间,济水即为当时太极文化中最早的“汉水”。此“汉水”即是与天上银河相对应的“大河”。再者、这里所指的“洛水”;也并非指的今河南洛阳地域中的洛水。因为、今洛阳的“洛水”背离了伏羲所创九宫图的原则。本文所指的“洛水”是指从今郑州荥阳黄河下游的分支;即古代的“鸿沟”。它曾流经中牟北、开封市北、开封县、杞县等地入睢水、淮水、为东南流向。与“洛书九宫图”的方位流向相吻合。所以、这才是“禹贡豫州之时的旧“洛水”。“洛”本为“鸿”“鸟”“隹”类的分支“雒”。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贞32在《史记索隐》33中曰:“雒阳”汉书作“淮阳”。这说明在历史文化渊源方面、“淮”“洛”字源于“雒”字。也可以说:上述二地皆属睢水流域历史文化发展的再延续。据此、我们找到了当时“禹贡豫州河洛之间”的大范围;也锁定了帝喾高辛氏安葬的小范围。总之,他们都没有脱离“睢水”流域。另据《淮南子·泰族州》载:34“有汤处亳、七十里”。还有《墨子·非命篇上》35载:“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这已明确指出当时的先商部落所拥有的范围并不大。所以、笔者根据上述依据比对后认为:今日之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极有可能就是上古所言的“景亳”之地。因为、睢县在历史地域文化方面具备了以下条件:

1是对应了《孟子腾文公夏》36中所言:“汤居亳、与葛为邻”的说法。因为、在今睢县与东部宁陵县接壤处、有一个葛伯屯村。它已被郭沫若先生认定为上古葛伯国旧址。

2据《吕氏春秋·慎大览》37载:“成汤与伊尹同伐桀时、曾“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目前、在睢县城西尚屯乡梁庄村境内,仍有“盂地会盟”旧址。并且、在睢县的西部近邻杞县境内尚有空桑村(即伊尹的诞生地)。

3夏(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帝癸十七年戊申、杞人伊尹由商来朝。二十年辛亥、归。三十一年壬戊,佐汤伐桀(帝癸),灭夏、放桀于南巢。”38据《厚重睢县》39引《读史方舆纪要》:“巢亭、在睢县南二十里。春秋时郑地”。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环记》载:“巢城、在睢南二十里。”

4据《陈留县志·建置·沿革》40载:陈留县禹贡豫州之地;相传为古夏时“有莘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41谓:“陈留、古莘城”。《太平寰宇记》42卷一、开封陈留条和《路史·国名纪卷六》43条均有此说。前者并云出自《国语》44。按今本《国语·郑语》45与《史记·郑世家·集解》46均无“莘”而有“华”;可见此所谓“莘”实乃“华”之讹。由此、笔者认为:“华”即是上古“华胥国”“华国”“中华”之地。也是笔者经过研究比对后认定的古睢州之地。因为、古睢州在历史上曾多次划归陈留所辖。所以、此处所指的“有莘国”。当为古睢州地域。

5从谭其骧47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48第一册《春秋·郑·宋·卫》篇可以看出:葛国疆域东为宋(今商丘)北为戴(今民权县东)西为滑国(今睢县西北)。另据《睢州志》49引《读史方舆纪要》50载:“滑亭在(睢)州西北。《春秋·庄二年》51:“次于滑。杜预曰:襄邑北有滑亭、又有孟亭”。按:今已无可考。在据《陈留县志·卷之十河防三》52载:“在陈留之上流者曰阳武、在陈留之下者曰滑州……”。“顾和昆吾、击败夏桀、推翻了夏朝的统治。”综上所述:上古时期的“滑国、盂国、顾国、昆吾国”都距先“商”部落不会太远。

6在《史记·封禅书·正义》53引《世本》54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另据《史记·夏本记》55载:“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再据《史记·周本记·集解》56引徐广57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笔者认为:上述“阳城”,当为今杞县之高阳。因为、《杞县志》有载:“高阳、为颛顼之都;又称阳城”。另:阳翟、即当今之禹州。

另外、笔者曾在相关史料中得知:“周王追思先圣王、封大禹之后于杞”。“杞”即古代的“杞国”。由此也说明:今杞县以西的地域、正是上古“大夏”都城所在地。再者、当时伊尹生在“大夏”空桑,他为了报效夏王朝,曾经向夏桀自荐。但夏桀不用。伊尹只好寻找机会接融夏朝东部的诸侯商汤。所以、在《吕氏春秋·慎大览》58中、有“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的记载。

前段时间、笔者在翻阅《兰考县志》59时,在其大事记中竟然发现有:“夏桀二十八年(约前1900年),昆吾伐商,商会诸侯与景薄(考城)。败葛、韦、昆吾等国”(前1766至前1122年)商汤伐桀,由商、睢进军、经仪封、兰阳和汴、郑一带,然后转攻安邑,盘庚迁殷称殷商、殷人田游及戴(考城);见于卜辞金石。(前1027至前1771年,周武王封伯邑考的后代于商(考城)为戴国。笔者观后认为:该志所言事件可信,但是、此地应属上古“景亳”之地、并不是“景亳”之都。因为、今兰考县的南部在历史上曾多为古睢州所辖。况且、此时昆吾伐商、说明昆吾是夏桀的“铁杆”部落。因为在《国语·郑语》60中,有这样的说法:“昆吾为夏伯。”也就说:“昆吾是夏的始祖、并且是昆吾教会了夏人制作陶器。”所以在《吕氏春秋·君守》61中、才会有“昆吾”作陶的记载。并且、在《诗·商颂·长发》62中、又把“昆吾”与“夏桀”并提。”据此、笔者认为:当时的商汤已经失去了夏桀的信任。所以、夏桀便派位于“大邑商”西北部的昆吾国进行对“商”讨伐。商汤见状,首先在“景亳”召集拥载他的“睢王”及其它部落首领;并且、作出了“商书、仲虺之诰” 63。然后,首先打败了当时亲夏的葛伯国、又带领众部落大军前往“大邑商”的西北部迎敌。并彻底打败了昆吾、顾、韦等国。然后,又经仪封、兰阳往南进军、不但攻破了夏朝的都城,还活捉了夏桀。于是、才有了唐代张守节取之《史记·殷本纪·正义》64得出的结论:“汤即位、都南亳、后徒西亳”。

如今、在睢县偏西南约25公里的睢县与太康县交界处、尚有一处“商岗”地名在在。据此、笔者不但掌握了上古“景亳”的大致范围;同时,也更坚信商汤早期所居的“景亳”就古睢州境内。如若不然、在今睢县范围内、就不会流传有:“李密坐景阳”的传说。

四、有考古得出的新结论

睢县位于豫东平原腹地北依黄河,所以,历史上凡有黄河决口,睢县必首当其冲。由于泥沙淤积较厚、造成这里的许多历史文化古迹皆深埋于地下而难以寻觅;再加之历代兵燹频仍,对文物古迹的损坏;所以、给睢州历史文化的探源和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以往、不少专家和学者面对以上状况、皆认为睢县无古可考。

然而、笔者作为睢县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爱好者、深感有责任调查、挖掘和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并且、希望更多的考古工作者尽快揭开隐藏在睢县境内几千年的历史面纱。

目前,笔者已通过查阅史料、走访调查得知;在古睢州的历史上曾经称过:乌巢乡、乌雀城、凤凰城、襄牛地、襄国、襄邑、景阳、襄平、拱州;睢邑、睢国、睢州、睢阳卫、睢城、睢宁县、睢县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多次的地名普查和文物普查得知、在睢州境内曾保留有以下地名:“君王城、皇城寨、金陵寨、夏陵、夏阁、帝丘、承匡城、虫王庙、姬房里、姬庙、英王、荒庄、西陵、蒙庄、景阳、高都、周龙岗、安陵岗、中岗、柏岗、王池、牛王套、凤堌社、御花园、桐门、丘、重华镇、嵩阳少室山、恒山等等。另外,据《中国地名大辞典》65载:“夏代共17君,除禹陵在浙江会稽山外,其他诸君陵俱在太康县西一带。”又载:少康陵在太康县西、启以下诸王之陵俱在于此。今太康县与睢县接壤。所以,在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66中记载:“州西南四十四里有二陵,一曰南夏陵、一曰北夏陵”。今夏陵村(俗称磨盘村)已改名为王行村。但守陵人的夏氏族人在王陵附近形成的村落却未改变。又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67载:“夏庄,地处夏陵东数十步,当为夏氏守陵人所建,以氏名村”。正是由于这些地名的存在,才让后人以此为线索在本区域内发现了不少文化遗址。目前,最为典型的是:位于睢县蓼堤镇的“周龙岗龙山文化遗址和位于睢县东南部周堂镇乔寨村的殷商文化遗址”。

1977年至1978年间,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河南二队,曾先后两次到今睢县境内的周龙岗、乔寨古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勘探、试掘。结果,在周龙岗文化遗址下共发现龙山文化灰坑六个、其中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刀等。并且,在此还采集到了比龙山文化更早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两片彩陶。尽管上述试掘收获器物不多,但它已向我们透露出了睢县境内地下的历史文化信息。

    1989年~1990年间,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等曾对与睢县接壤的杞县鹿台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先商文化,被称为“鹿台岗型”与“漳河型”齐名。

    今河南省商丘市的柘城县,在中华名族发展过程中,曾多依附于睢州管辖。1977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曾在商丘地区文管会的协同下,在柘城县发掘了四个文化遗址,在其中的孟庄商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到了距今约有4500年鞋子实物。这表明我们的民族在商代前期或者更早的时候就有穿鞋的习惯了。

    另外,笔者从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牛牧岗遗址发掘简报”68中了解到:该遗址时代涵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属于夏代的先商文化、以及商代、春秋战国、西汉、唐宋至明清、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发现有灰坑、房基、墓葬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瓷器、青铜器、建筑构件等遗物。其中,龙山文化遗存分布广,遗存最为丰富,少量仰韶文化遗物的发现,反应出距今5000年以前民权一带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今民权县是自民国十七年从睢州的版图中分割出去的一个新县城。其历史文化信息与睢州紧密相连。

    笔者通过查阅史料和走访调查,并且以睢县周边兄弟县的考古结果为旁证,更加确信原古睢州管辖的区域,正是商先公,以及商汤“随先王居”的“大邑商”和“景亳”之都所在之地。

 参考文献

 

1:《尚书·立政》:是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说的是周公迁政时告诫周成王如何治理国家而作的。

2:孔颖达,字仲远,河北衡水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4)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

31019: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建安26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他一生以著述为业,是他编著的《历代帝王世纪》。

41462:《诗·商颂·玄鸟》: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汉族诗歌。全诗一章,共二十二句。此诗是祭祀殷商高宗武丁的颂歌;宋君祭祀殷代祖先的乐歌。

6:邹衡:出生于湖南澧县人,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7:《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来源于《夏商周考古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89:《夏商史稿》:作者,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12月。

1115182746535664:《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

1213:张光直(19312001年),男,原籍中国台湾,在北京出生。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考古学家

16:《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17:《商丘县志》:清·康熙四十四年,“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10月。

20:《大戴礼·五帝德》:是由戴德(公元前1世纪)而得名。

21:《合集》是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撰组编撰。

22:王大有,(韶华子):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天人合一全息生命学者。

25:《说文》即《说文解字》是古代汉族文字学著作。东汉许慎编撰。

26:王国维:(1877年12月3-1927年6月2),初名国桢,字静安,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28:《鲁语》:即《论语》,因孔子乃出"鲁国",故称为"鲁语"。出自《十三经注疏》下册2490页。

29:《书·商书序》编订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30:《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二卷。作者是北魏时期的郦道元。

3149:《睢州志》此志是根据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室所藏的《睢州志》胶卷本还原而成的复印本。198412月。

32、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描述和起草诏令等。

33:《史记索隐》:唐代司马贞撰写,共三十卷。

34:《淮南子·秦族州》: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35:《墨子·非命篇上》:墨子(约前480~420年)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

36:《孟子·腾文公下》:孟子,名轲(前372~289年),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375861:《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38:南巢:据《读史方舆纪要》:巢亭,在睢县南二十里,春秋时郑地。(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即此。)

39:《厚重睢县》主编尹传声,北京作者出版社,20153月。

4052:《陈留县志》:清·康熙二十九年七月,由陈留县知县语溪锺定撰。

41:《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

42:《太平寰宇记》:汉族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

43:《路史·国名纪卷六》(南宋)罗泌撰,47卷。

4445:《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所辖诸侯国的历史。

4748:谭其骧(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嘉善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家,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

50:《读史方舆纪要》:是清初顾祖禹独撰的。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奇作。

51:《春秋·庄二年》:是孔子撰著的一部“尊天子,抑诸侯,崇国制而大一统”的史书。

54:《世本纪》又做《世》或《世系》,世是世系。本则表示起源。是一部由先秦史官编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

57:徐广,(352~425年)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莒县)人。家世好学,至广尤精。有文集十五卷(见《隋书》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58:《兰考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12月。

63:《商书·仲虺之诰》为《尚书·商书》名篇,解决了商汤最顶心的问题--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是商汤为灭夏桀而找出的理由。

65:《中国地名大辞典》:是我国建国后编撰的第一部,规模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古地名工具书。

66: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10月。

67:《河南睢县地名志》睢县地名委员会编撰,1998年月(内部刊物)。

68:《民权县牛牧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02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