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睢县水城骄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读水城

河堤岭(一):古岭古村古寨访古寺

时间:2016-09-04 21:35:25  来源:  作者:

 

明皇寺

  

  【阅读提示】

远古先民以此为床,以天地为幕,遥望斗转星移;大汉子民以此为家,建舍筑巢,演绎千年聚落文化;赤诚军民以此为壕,抗击入侵,跃马扬刀笑饮胡虏血——河堤岭,从历史中走来,尘埃掩映不住前行的豪迈,以襄邑南部的脊梁,与恒山对望屹立。

幽幽土岭,举着几多凡尘。春秋的硝烟弥漫,鄫国古城中有王的誓言。古寨墙的垛口,倒映在海子的斑驳碎影。解子八河与梁河从土岭东西流过,甘甜乳汁喂养着厚土的丰腴。河堤岭,细风没有吹乱她的思绪,生命的韵律如此神奇。

悠悠土岭,承载太多记忆。傍依黄河睢水,桑梓之民洗濯织锦,用勤劳将中原文化送向西域。邻近隋河汴堤,杨柳依依诉说着炀帝的功过得失。中原大战的炮声响起,催生起蒋冯拉锯中民众弃家离舍的哭泣。河堤岭,期待一场深到肺腑的变革,和一次灵魂的挥汗如雨。

大美土岭,绿色谱写希翼。乡野中纯真的梦,从前世扬起,吹向来年,瑞雪映照出硕穗。枝头的花瓣,与尾尾鱼身涟漪相戏,一岁复一岁,青青草芽永不停息。布谷鸟轻啼,孩童们在旭阳中奔跑,脚步声震醒故里。河堤岭,在晨曦中与花鸟虫儿歌唱,在笑靥中品味泡桐花开的青春气息。

我从岭上走过,土岭的神话成为亘古不变的风雨,大自然坚定的足音,在意念中幻化为暗香迷离。一幕幕触碰心的画面潸然了天空,跃然纸上的水墨组成诗句,流动于灯影婆娑轻盈的空气。世代耕耘,美了河堤岭的足迹。从本周起,笔者将与读者一起,走进河堤古岭,穿越时空隧道,探秘那里的风起云涌与田园静寂。

远古时岭上栖先民 明清朝设铺筑寨堡

河堤岭,位于商丘市睢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临睢柘公路和利民河,西近孔庄沟。据传从前河堤岭村东西两侧是解子八河和梁河,两河间是个高十几米的土岭,为两河之堤,后来人们迁来居住建村,故名河堤岭。明嘉靖《睢州志·山川》载:“河堤岭:在州东南三十里。”

远古时期,河堤岭一带即有先民在此居住,附近的乔寨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骨镞、石镞才、方格纹、绳纹陶片等文物,显示出4000年前睢县南部的人类栖息生活状况。当时豫东一带的地貌和现在的完全不同,并不是现在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岗岭延绵,丘陵起伏。加之当时这一带雨水充沛,河泽遍布,森林茂密,大象、犀牛等物种多样,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时的人们居住有两大特点:一是居高,一般居住在岗岭土丘之上,避免洪水和野兽的侵袭,且干燥宜居;二是居河流之旁,以捕捞里面的鱼虾等为食。河堤古岭,正是当时先民们居住的极佳选择,高耸十几米可以避免被水淹或被猛兽袭击,且解子八河和梁河两条河流绕岭而过,完全满足先民们的生存需求,成为原始洪荒时期他们的 “生态家园”。

最晚至宋代时,河堤岭上形成了聚落。《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载:“河堤:古有一岭,西临解子八河,东濒梁河。宋时建村于二河堤土岭上,名村河堤岭。”明代时,在河堤岭设急递铺,明嘉靖《睢州志·铺舍》:“河堤岭铺:在河堤岭。”急递铺(亦称兵铺),为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之一。它肇始于宋,是一种高速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快速军邮制,迄元朝普遍推开。当时传统邮驿一般为步递或马递,急脚递诞生后可日行400里。急递铺每10里或20里设一铺,供铺兵换乘或休息。目前商丘很多地名如“十里铺”“阳驿铺”即与此有关。从河堤岭设铺来看,当时这里已成为相当繁华的村落。清代后期,捻军在豫东一带奔袭,河堤岭民众为抵御捻军的袭扰而于咸丰三年(1853年)筑寨,挖海子,建寨墙,成为睢县南部十八寨之一,称河堤岭寨。如今旧寨墙废,遗迹显存。据72岁的村民闫学书讲,1960年寨墙还有2米多高,后来村民盖房拉土逐渐平毁。筑寨后渐成集市,亦称河堤岭集,简称河堤。

从归属沿革上,河堤岭在明代属锦衣乡郭村里,清代河堤社,民国时在此置三区,1948年置第五区,1950年改称二区(老区部在村老北街路东),1958年置河堤公社,1984年置河堤乡。河堤村现为乡人民政府和河堤东、西、南三村委会驻地,人口约5000人。据调查了解,居有董、余、桑、孙、贾、黄、闫、姬、梁、金、崔、任、宋、张、李等30姓。聚落面积100.7万平方米,呈东西长椭圆形。近年来,聚落向四方扩张,西北、东北、东为甚。纵横主街各一条,通原四门,相交于村中心,呈“十”字形。农历双日有集,逢二、八有会,为睢县东南部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前农历三月十八、六月初六、十月初五、十月二十二、十一月十五、腊月二十三有古会。目前,河堤东村村民着力发展特优大樱桃生产基地2000多亩,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去自由采摘、游玩,感受农家乐趣,河堤乡也成为豫东平原最大的樱桃生产基地。有诗赞曰:“粗陶为器土为炉,慢响清风水一壶。古岭桥边白鹭飞,粼波丽水流霞渡。远眺乡野披彩素,萋萋蒹草栖凫鹜。襄邑秋色潋滟隈,河堤依依问简书。”

明帝朱见深赐御碑 大儒董其昌撰寺文

皇寺成为三进院落。至清光绪年间由河南佛教协会派来高僧卢占奎担任方丈,寺院迎来又一次发展契机,整个院落占地18亩,另有寺田80亩,僧人80余名。有诗两首记述了当时寺院的盛况:“一声清馨远依依,绿水蒹葭绕微翠。岸上风光占胜概,堂前霁月发天机。森森万象从鱼跃,点点双峰旁鸟飞。大道原来无弃物,等闲四壁挂僧衣。”“寺内松柏寺外桑,经声钟声迎朝阳。绿荫梧桐垂杨柳,百鸟和鸣拨头唱。”睢州李孟旸亦有游寺《吊古》诗一首:“岗峦回蹬径云深,立向风前听磐音。客屐依稀留藓迹,禅关咫尺隔松荫。紫茸茶美方烹火,檐葡香飘正满林。啼鸟一声山欲静,半帘花雨昼沈沈。”

清末及后,因战事不断,明皇寺开始衰败并历经劫难。咸丰九年(1859年),捻军路过河堤岭,寺院被焚惨重。同治十三年(1875年),寺院修缮恢复面貌。民国初年,明皇寺僧人仅剩老和尚慧能(原名石发祥)和小和尚觉悟两人。1925年至1937年,河堤岭进步人士在明皇寺创办小学,学生百余人,教师13人,校长闫少珊。1937年日军侵华,学校停办。日伪统治时期,睢县三区河堤区长常致和及警察队长唐西珍于1939年春强行拆掉明皇寺,建河堤北村日伪区公所。1996年3月,河堤西村会首崔孝仁在原址建一座两层三间大殿。2001年,在崔学军的倡导下,明皇寺得到进一步修复,这座昔日的“州南名刹”重新焕发生机。

在河堤村西南角古寨墙外,有一座古寺——明皇寺。据61岁的寺院管委会负责人崔学军介绍,这座寺院建于明朝初期,文化底蕴深厚,明宪宗朱见深曾赐御碑,书法家董其昌曾为古寺撰写碑文。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李孟旸编修《睢州志》中所载“河堤岭寺在州东南三十里”即是指明皇寺。

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大批定居睢州,实行军屯和民屯的屯田制。永乐年间,设睢阳卫,此间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促进人口的迅速增产,佛教文化也日益昌盛,河堤岭民众自发捐资修建河堤岭寺。寺院建于村西南2米多高的堤岭之上,拾级而上是圆拱形的山门,两侧有雕刻精美的石狮。越过山门,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和厢房。前节院落松柏林立,古木参天。中轴线上为过殿,12根红漆明柱拱托着飞檐。过殿西南侧立有明宪宗朱见深所赐御碑一通,高丈二,宽三尺,厚八过,上有二龙戏珠碑帽,下有龙子赑屃碑座,中有篆书“圣旨”二字及碑文。后节院落亦是柏荫蔽日,为大殿所在,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前出后包,九檀八搭椽,殿内供奉有明前六帝的塑像,栩栩如生。因为明朝前6位皇帝给人民创造了百余年无战争、国泰民安的泰平盛世,河堤一带的民众为之塑像并将寺名更名为明皇寺,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以明皇命名的寺院。寺院还建有藏经阁,藏经书万卷。整个寺院可谓是建筑雄伟壮观,氛围清雅别致。平时晨钟暮鼓,铙钹齐鸣,信徒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明天启二年(1622年),明皇寺重修。时值礼部尚书董其昌(今上海人)应诏进京,途经睢州看望辞官赋闲在家的袁可立。二人同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同朝为官、志趣相投结下深情厚谊。在董其昌为《睢阳人物志》作序后,袁可立又邀作为书法家的他为明皇寺重修书丹碑文:“睢州南三十里河堤岭有寺院曰明皇,今重修皆取于佣而不劳于民,迂三截而工始毕,轮奂恽飞,金碧辉煌,祖旧有加……”重修后的明

河堤岭地灵出人才 文武道张弛献赤诚

河堤岭一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代嘉靖丙辰(1556年)进士,官任户部、吏部二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宋纁;万历辛卯(1591年)举人、山东登州府福山县知县宋沾;清咸丰辛亥(1851年)举人、任福建直隶州州同闫冠卿;新四军彭雪枫部参谋长和师长闫延年;中共平顶山市委原秘书长闫延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工程师崔振远系河堤村人。

清康熙甲午(1714年)科武举杨镇、雍正丁未(1727年)科武举杨瀛标系河堤岭孟桥村人。清代举人、上海县知县许士正,刑部员外郎许宣,开封府学训导许寅,甘肃巡抚许容系河堤岭许庄人。清末贡生、同盟会会员马便山,红枪会首领、国民革命军豫东别动队睢县支队司令员马集勋及上海市水利规划设计室原副主任马雪井、河南医大副教授马统勋系河堤岭马庄人。国民党军师长申子丰、解放军某师师长申允亭、通许县原县委书记李玉堂系河堤岭孔庄村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索天桥、商丘市原市长索玉甫系河堤岭邢庄村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李永航系河堤岭丁庄寨人。河堤岭探花李村李德备系全国著名农民建筑高级工程师,在上世纪80年代曾领建当时郑州最高的地标性建筑黄和平大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