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网

           睢县最具权威的网络新闻媒体
           中共睢县县委宣传部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读水城

古村肇始睢县二夹弦

——“记住睢县美丽乡愁”系列

时间:2016-05-13 09:45:53  来源:  作者:马学庆

  xin_3830906081654296634085.jpg

   【阅读提示】
 

历史,是花园岗一带的根脉;文化,则是花园岗一带的灵魂。古村,循着夏朝王陵的厚重一路走来,历经睢州王氏家族的兴衰、“磨盘村”的神秘以及战火的岁月峥嵘,仍遗存有古圣寿寺塔遗迹和诉说不尽的坊间传说故事等。而令当地民众所能切身体验感受到的古村文化魅力,当数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戏曲——二夹弦。 

 

豫东商丘是传统的“戏窝子”,老百姓听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二夹弦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成长起来。上世纪中期,二夹弦成为商丘一带最普遍的“流行音乐”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娱乐方式之一。“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这是几十年前流传在商丘县区乡野间对于传统戏曲二夹弦的顺口溜,可见当时二夹弦的普及与辉煌。

 

说起商丘二夹弦的历史,必谈睢县二夹弦;谈睢县的二夹弦,必溯源花园岗一带闫庄村的二夹弦起始,因为这里是睢县乃至商丘二夹弦的肇始地。由此,古村的戏曲文化底蕴成为商丘美丽乡愁记忆中,极具价值的亮点之一。2007年2月,睢县二夹弦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先后两次走进睢县城西南21公里的这座古村落,去探寻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以及如今的传承发展。

 
      二夹弦传入闫庄 河南戏添新剧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商丘区域范围内的戏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状态,很多县区“城镇有戏馆、寺庙有戏楼、村村有戏台”。二夹弦,成为此时广为传唱和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剧种之一,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在田间地头,面对旷野,戏迷们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放开喉咙喊唱“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刹那间,涤荡胸怀,忘乎一切。 

 

二夹弦之于商丘,首先要从睢县开始讲起,因为睢县是河南省最早传入二夹弦这一剧种的。而二夹弦传入睢县,则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台乡阎庄村人韩宝印在村里所创建的二夹弦玩会班。韩宝印对二夹弦情有独钟,在跟随外地的岳姓师傅学艺后,无论是生、旦、净、末、丑,还是拉弦他都无所不能。韩宝印家境贫寒,以走村串乡演艺为生。从此,商丘乃至河南地方戏曲中又多了一个新剧种——二夹弦。据史料记载,二夹弦又名“两夹弦”,产生于清朝中后期,最早流行于鲁西南,后流传于鲁、豫、苏、皖四省接合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用以拉奏而得名。

 

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困,但他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与纺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便把谱子记录下来,教女儿唱。因遭天旱,他们父女俩南下逃荒,沿途唱着他编的小调乞讨,所到之处都很受欢迎。这就是最初的纺棉小调。后来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逐步形成今天的二夹弦。 

 

二夹弦传入睢县闫庄后,在韩宝印的不懈努力推广下,以其优美细腻的音色、婉转独特的唱腔、抒情响亮的伴奏,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与喜爱。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睢县的另一个二夹弦玩会班在尤吉屯乡丘井村成立,由该村张玉春、陈化玉创办。自此,两支力量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流合作,为二夹弦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创新。

 
      政府成立新剧团 小戏换来救命粮

吉营村演出《侯文秀私访》,一个晚上演出6个小时,观众不让谢场,唱到第二天早晨顶头明,已经有人下地干活了,演职员再三谢场,才勉强散夜戏。因此,睢县流传着:“不吃不喝不过年,也要省钱去听二夹弦。”人们已把听、看睢县二夹弦戏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睢县二夹弦剧团还曾以戏换口粮,为济时救困发挥了巨大作用。该团因演出精彩广受欢迎,名噪一时,1961年在河南的沈丘、项城、南阳,安徽的淮北、萧县、临泉等地演出,曾在一个村连续唱戏15天,一天三场戏,场场人爆满。那几年自然灾害和人祸带来经济困难,人们普遍没有粮食吃,大多数人都饿得浮肿。睢县二夹弦剧团外出勒紧裤腰带演戏,以演戏要粮食,换回红薯片、苜薯片、高粱、大豆等粮食,睢县人民政府派运输公司车队拉回几十万斤救命粮,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县委、县政府高度评价了睢县二夹弦剧团,为睢县人民顺利渡过三年自然灾害所做的贡献。

 
 

但是到了“文革”期间,睢县二夹弦迎来了挫折与发展低谷。当时为破“四旧”,原来的曲目全部不让唱,剧团基本停止了演出活动。至1968 年,睢县二夹弦剧团被撤销,演员全部回家,由政府主办的二夹弦剧团至此寿终正寝。1970年,在艺人韩祖兴、彭素鸾、马义生、张新正等人的组织下,重新组建了睢县后台乡闫庄村二夹弦剧团,并保留了大量传统剧目,继承了二夹弦的优秀声腔,培养了一批二夹弦的传人。此后,从闫庄二夹弦剧团又分出一些家在河堤的人员,收徒培训,成立了河堤二夹弦剧团,使二夹弦剧种又一次走向鼎盛。

 

为了促进二夹弦这个相对弱小剧种的发展繁荣,1958 年,睢县人民政府在闫庄、丘井两个二夹弦玩会班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睢县二夹弦剧团,配备了音乐唱腔设计人员,并举办了数期戏曲培训班。此时,二夹弦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可谓爆棚,粉丝众多,有一个事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老百姓是如何喜爱二夹弦的:剧团有次在睢县尤吉屯乡马

 1764116preview4.jpg
       戏曲“绝活”亮点多 定省级文化遗产 

二夹弦由于曲调优美、流畅、细腻,唱腔亮丽、委婉、抒情,生、旦、净、丑的唱腔都有“真腔吐字、假嗓行音”之特点,能演出古、今及近代各种剧本体裁,且又能驾驭正、悲、喜、闹、文、武多种风格的表演形式,不仅得到广大群众的厚爱,也使得一些艺术家将它搬上了电影舞台,如电影《李双双》的音乐中,就加入了二夹弦的音乐素材。

 

睢县二夹弦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绝活”。在表演艺术上,有“声”与“形”两个方面的突破,形成了二夹弦戏曲的“东路”唱腔声调。睢县文化馆副馆长张传美介绍,外地二夹弦戏曲唱腔中一般经常运用8个板头,而睢县二夹弦戏曲唱腔经常运用10个板头,比外地二夹弦戏曲板头多出一是赞子,二是“狗撕咬”(又称“别子”),增加了戏曲表演艺术效果,成为在表演艺术板式上的两点创新。而在戏曲表演形式上,即在做与打及舞蹈部分“形”的视觉形象方面,睢县二夹弦亦有三方面创新,如表演铡“活人”“吊捞杆”“变脸”等绝活,有效地推动了戏曲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在表演《铡刘英》《铡西宫》等戏剧中铡人的场面时,改旧式暗铡(拉幕遮挡)的形式,为舞台上公开铡“活人”,糅进杂技演技的遮眼法,利用道具将活人(实际是二个人)送进铡刀口之中,然后“鲜血”四溅,头滚出铡刀丈余,酷似真铡。每当演到此时,惊得观众目瞪口呆,稍后缓过神来掌声雷鸣,经久不息。再如“吊捞杆”时,活灵活现的吊死鬼悬挂于高空,演出惊险,观众无不为表演者捏一把汗,观后都赞叹不已,叫好声不绝于耳。“变脸”则将脸谱的变幻与地方语言风格融为一体,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睢县二夹弦以其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受到重视。2007年,睢县文化馆成立以馆长张祖营为组长、张传美为副组长的二夹弦项目调查小组,并组织二夹弦戏曲部分著名退离休演职员举行了座谈会,围绕睢县二夹弦戏曲产生、发展、演出情况展开讨论,并于当年将睢县二夹弦成功申报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愚公苦支撑 活化石亟待传承

如今52岁的韩占军,在村民眼中可是个非同一般的农民,他拜二夹弦名师闫世礼为师,为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闫庄二夹弦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亦是睢县二夹弦剧团团长。据他介绍,自从韩宝印将二夹弦传入村里,即培养了一批传承人,其中村人韩祖兴(1919年生,已故)是其得意弟子,他7岁学艺于韩宝印,学习了二夹弦的全部精华,并做了许多增补益善工作,使得二夹弦在民间更受欢迎。韩祖兴与彭素鸾结婚后,在原来玩会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收徒传艺,成立了闫庄二夹弦剧团。至此,二夹弦由地摊搬上舞台,逐渐唱响于周边地区。原开封市二夹弦剧团的第一位乐队指挥(司鼓)马培功就是他们的弟子。 

 

韩占军说,他们现在挂牌演出的“睢县二夹弦剧团”就是后台乡闫庄村二夹弦剧团。如今,剧团可以演出《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等50多种传统剧目,唱上半个月也唱不完,且大多是宣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表现男女爱情的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老百姓称其为“针线筐子戏”,即以反映中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因而很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每逢各种庙会和活动都要去演出。但如今随着电视、网络的兴起与冲击,以及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很多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二夹弦的演出相对前些年也愈来愈少。 

 

说到目前剧团演出的收入与戏曲传承,韩占军表现出忧虑的神态。他说,现在的睢县二夹弦剧团有20多名演员,且女多男少。由于收入不太可观,人员是逐年减少,年轻人学唱二夹弦的也很少,都进厂打工了。目前,由于老艺人的去世和转行,许多剧目、曲牌及板式无人继承整理,几致湮灭。他再过10多年也出不去了,下面再没传承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睢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睢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睢县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睢县网联系。
电话:13837022828 电子信箱:sxwlk@163.com sxwangfangyong@163.com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山松醪赋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洞庭春色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