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记者走进平岗镇周塔村,发现该村通过引入蟾蜍养殖和配套的药材种植产业,成功探索出一条“特色养殖+土地流转+农户合作”的乡村振兴新途径。

去年10月,周塔村村委委员周相卫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到蟾蜍养殖行业,并与江苏连云港的厂商取得联系,以每对50元的价格购入1500多对种蟾,总投资超7万元。他们利用祁河周边及村中废弃空地,开发出8亩养殖池塘。根据合同约定,成品蟾蜍保底回收价为每市斤16元,厂商承诺每亩年收入不低于2万元。

蟾蜍养殖虽周期较长,但效益显著。一只蟾蜍寿命可达15年,每年可提取3次蟾酥,而蟾酥作为抗癌药、麻醉药等重要药物的关键原料,市场价格高达每斤7万至8万元。即便蟾蜍死亡,去除内脏后也可用于制药。养殖户透露,目前蝌蚪已进入成长期,预计8月份便可上市销售。周相卫介绍:“养殖技术门槛不高,只需每半月喷洒一次消毒水,死亡率仅千分之一二。”
为降低风险,周塔村注册公司,并推行“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村民提供闲置土地,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在养殖基地周边,20亩白芷、牡丹、白芍等中药材生长良好。这种“蟾蜍+药材”的种养模式实现多重效益,药材种植既增加了土地产出,又为蟾蜍营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形成“养殖+种植”的生态循环。
中药材种植每亩平均纯收入达6000至7000元,产业带动效应明显。蟾蜍养殖加上套种药材,日均用工超10人,时薪7元,年发放工资超7万元,累计用工超千人次。此外,每亩每年1000元的土地租金,也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周相卫表示:“如果前半年效益达标,后半年将把蟾蜍养殖拓展到更多闲置废弃地。”这一实践不仅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