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融媒体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在“八一”建军节集体观看红色电影《南京照相馆》,这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京字第一号证据”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影片,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对当代媒体人使命的深刻叩问,它以血泪浸染的胶片为刃,剖开了三重时代启示。
真相的重量:从历史暗房到当代镜鉴
影片中,七名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冒死守护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与日军伪造“亲善照”掩盖罪行的虚伪行径殊死抗争。这一设定直指媒体本质:真相是抵御遗忘的子弹。正如片中照相馆老板阿金的怒吼:“底片就是命根子!”,而今日的我们手握镜头与笔杆,亦肩负着同样的责任,在信息纷杂的时代,去伪存真、守护历史记忆,是媒体人不可退让的底线。
良知的抉择:小人物的弧光与职业信仰
影片角色映射着当代媒体人的精神图谱:邮差阿昌在逃生机会下,仍然选择为老夫妇寻找女儿的信件;龙套演员林毓秀拒绝苟且,高喊“我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不当汉奸!”。这些“小人物”的觉醒证明:职业信仰高于个体安危。睢县融媒人扎根基层,更需以他们为镜,面对流量诱惑与压力时,要如暗房中的显影液般,让真实在动荡中浮现。
和平的守护:从银幕到现实的使命传递
导演申奥以“今日山河无恙是88年后最好彩蛋”的蒙太奇收尾,将历史伤痛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片中幸存者将罪证底片缝入衣襟带出南京,恰似当代媒体人传递真相的隐喻:我们记录乡村振兴的足迹、民生冷暖的变迁,亦是在为时代显影。睢县虽小,却是中国故事的缩影。立足本土,以专业精神编织“寸土不让”的新闻阵线,方不负先辈以血换来的话语权。
当银幕暗去,灯光亮起,放映厅内仍是一片静默,那是一种历史真相穿透灵魂后的震颤,更是一份属于媒体工作者的精神共振一一真相永不褪色,吾辈持炬前行。
|